公益项目“手摇中国”创始人谭嘉煦: 北京一直在变好,未来她会更好

来源:北京日报   时间:2023-08-07 09:59:20

“我觉得北京吸引我的地方在包容开放,这里的人热情好客,关注对方的感受,乐于与他人分享,说话很接地气。”


(资料图片)

谭嘉煦——一个十分阳光的中国名字,其拥有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,在北京生活已有20多年,如今他自称“老谭”,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,其中还夹杂着明显的北京口音。

老谭其实并不老,“老”是北京话亲切的称呼,他曾从事北京城市发展规划研究工作,熟悉北京的历史和现状。已经把北京当成家的他,一直用“北京人”的视角观察、赞美着这座城市,“我觉得一个外国人或者是一个其他地方来的人,能以这个城市的人命名,说明对这个地方有感情、有认同。”

1998年,大学三年级的谭嘉煦作为交换留学生来到北京大学,开启了为期一年的学习生活。除了系统学习高中时就感兴趣的汉语,在谭嘉煦心中,北大西门的一家小酒吧给了他一段特别美好的回忆。“当年的城市在快速发展中,学校附近有很多在建工地,小酒吧是临时搭建的,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,可能不正规。但是它为我和朋友提供了一个聚会的空间,我们跟老板的关系也不错,就是这个环境造就了我对北京整体的好感,这段经历让当年的我爱上了北京。”

一年过后,谭嘉煦不舍地返回美国。时间来到2005年,在英国攻读硕士的他,为了完成毕业论文,将北京作为相关研究课题的实地考察地,再一次回来了,并且这次停留后就再也没有离开。

谭嘉煦的硕士专业是中国研究,而论文课题则是“城市发展和规划”。正是在北京的一段经历,让他感觉到北京代表着中国的整体发展、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。在他看来,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转型中,每个地方都在发展,都在成长,没有特别理想的状态。现在的北京依然在发展,主城区外扩,地铁四通八达,变成一个更大更繁华的城市,但也有很多改进空间。

例如,北京城市“新地标”亮马河的变化是谭嘉煦亲眼见证的,当那儿还是一条人人躲着走的臭水沟时,谭嘉煦就经常骑车经过。大概五六年前,他发现河不臭了,越来越多的人沿着河边散步、慢跑;河中可以坐游船、玩桨板,甚至游泳;河边的咖啡屋里,人们一边品尝咖啡,一边欣赏河道美景……

亮马河的风景让谭嘉煦觉得仿佛置身欧洲,“我觉得这个地方发展得好的原因之一,是因为它很开放,没有多少栅栏或者阻碍通行的设施。”

但前一段时间,谭嘉煦经过新东路桥附近时,发现进入步道的一个入口设置了升降桩和围栏,通过后还要再走一段S形通道。“这可能是为了阻止电动自行车或其他车辆进入,但却给轮椅和婴儿车通行造成阻碍。”

谭嘉煦认为,设置障碍可能是最直接最快的解决办法,但不是最好的。于是他发了一条抖音视频,没想到跟街道合作的规划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马上联系了他,认为他的意见很有价值,也向街道方面反映了,并约定了时间一起探讨改进方案。“我是个北京人,我不想做一个旁观者,因为我是参与到这个城市发展中的一分子,所以当我看到不好的地方,我也会说。并不是作为一个外国人,而是以北京人的角度来建议。”

谭嘉煦之所以会时常关注轮椅的通行问题,是因为由他发起的公益项目——“手摇中国”,是一支推广适能运动和残健融合的组织,为了提高社会对脊髓损伤者及残障的了解和认识,他们定期举办骑行、攀岩、游泳等活动,这个项目已经持续了十年。

与普通自行车不同,手摇车有两个滑行后轮和一个可转向的动力前轮,靠摇转把手驱动。2015年,老谭和团队开启了首次“手摇中国”旅程。至今,从香格里拉到大理,从西双版纳到北京,还到达了中国最北的城市漠河,他带领着手摇车车队缓缓驶过中国大地。

北京持续优化的无障碍环境也让谭嘉煦颇为欣慰,他觉得,无论是无障碍设施的制定标准还是执行标准,北京做得都很好,让残障人士能够更方便地使用这些设施。社会的理解度也在提高,因此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愿意走出家门。

在北京生活多年,谭嘉煦自言已经离不开这里了。因为一个人,爱上一座城,在他心里,“这个人”就是北京人。“我觉得北京吸引我的地方在包容开放,这里的人热情好客,关注对方的感受,乐于与他人分享,说话很接地气。但最微妙的地方在于,即使在北京的外地人、外国人越来越多,北京本地人的占比越来越小,但北京的人依然保留着这些特点。”

人与城市是密不可分的,因为喜欢,所以希望她变得更好。“北京一直在变好,希望她继续做得好,未来会更好,我特别愿意参与其中。”

最新资讯

业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