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山区位于北京西南角,由于矿产资源丰富,在六百多年前,随着明代紫禁城的兴建,大批能工巧匠被征召到这里,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汉白玉雕刻技艺。如今在大石窝镇石窝村,昔日响彻在街头巷尾的雕琢声已经渐渐淡去,可技艺的传承依然还在继续。本期的主角便与这项技艺有关,他是北京石窝雕塑艺术学校校长、中国石雕艺术大师、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刘鹏。
潜思研琢,巧夺天工赋予石雕生命力
金庸笔下的周伯通,顽皮有趣,潜心修习武术,而眼前的这个老顽童20多年来也同样在潜心修习汉白玉雕刻技法,他主持修建了《汉白玉宫》《中华石雕园》,他的作品《烛光》《太师椅》《根》等多次荣获国家级大赛金奖。可以说每一件优秀的作品,从设计之初,刘鹏就已经赋予这些石头一种顽强的生命力。
【资料图】
《盛世和平大牌坊》是刘鹏近两年来的作品,这件作品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品,它是经等比例放大后,真正可以作为牌坊的一件作品。5月底他要带着这件作品去参加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,但距展会还有7天,作品还没如期完成,此时的刘鹏并不慌张,因为他对比例、美学、力学有着极致的严谨,一件作品要不断调整,一直到最合适,且既美观也符合力学要求为止,所以对于这件作品,他仍旧在制作中反复修改设计图。
制作中,刘鹏常常会看着被学生们切割丢弃的大块石头皱起眉头,因为这是他眼中的珍宝——汉白玉。在北京房山的23年,他每天都与这种洁白无瑕的石头打交道。因它上面有像白衬衫沁出来的黄褐色的汗线,且在明清两代几百年都为御用品,故而称之为汉白玉。同时刘鹏也认为汉白玉一种文化的概念,古时,汉白玉就用于制作宫殿中的石阶和护栏,所谓“玉砌朱栏”,华丽如玉,如今天安门前的华表,金水桥,故宫内的宫殿基座都是用汉白玉制作的,给人一尘不染和庄严肃穆的美感。
走在刘鹏的院子里,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汉白玉料,就像孩子的玩具一样,有时会散落一地,有时会整齐的码放在各个角落。如刘鹏所说,一块石头,它虽然沉默不语,但历经千年的星辰轮转,它早已有了自己的生命。对于这种生命,刘鹏不允许他人蔑视。
持之以恒,义无反顾迈向精雕人生之路
刘鹏在日常生活中走路快、说话快,吩咐徒弟做事时常常会加一句:“你跑着去,快点”,技艺里没有捷径,只有不吝繁琐,才能达到刘鹏心中的完美,刘鹏在不断修改作品的过程,就像他在不断精雕自己的人生。
1964年刘鹏出生在江西安福,小时候的家庭变故,让刘鹏早早经历了“饿其体肤”的苦难。在刘鹏小学三四年级时,母亲便得了绝症,父亲为此辞掉了小学校长的职务,专注照顾生病在家的母亲。由于看病需要很多钱,刘鹏家中值钱的东西都卖掉了,还外借许多,但母亲还是在刘鹏9岁时去世了,自此刘鹏的父亲独自担起了照料五个孩子的重任。
“饿其体肤”后,必将“增益其所不能”。在后来的一次美术课上,刘鹏偶然看到了一位十里八乡都有名的“美术怪才”的作品,刘鹏从此感受到了绘画的力量,就是这样偶然的一次经历,刘鹏的志向从医生变成了绘画,并在高二时顺利考取了景德镇学院,但他一直没有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亲,直到出发上学的前一晚才告知父亲。父亲并没有怪他,反而在刘鹏出发上车时父亲塞给了他200块钱,回望着父亲的背影,刘鹏就这样踏上了梦想的列车,开启了漫长的雕琢人生之路。
大学毕业后,刘鹏的人生和常人一样,在江西吉安结婚成家。但刘鹏并不满足于此,出于对美术的热爱,1997年,刘鹏决定只身前往北京中央美院攻读研究生,面对高昂的学费,刘鹏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。刘鹏在妻子的支持下卖掉了家里的房子,勉强读完央美的研究生课程,也正是在刘鹏毕业实习的这一年,一次与汉白玉的对视,让他沉醉其中。
2000年刘鹏到房山区实习,一下车就看到一个小摊子,摊位上摆着各式各样的汉杯雕刻,刘鹏对汉白玉“一见钟情”了。从那时开始,刘鹏与汉白玉,与北京大石窝,再没分开过。
匠人,往往意味着固执、缓慢、少量、劳作,榫卯结构虽精巧美观,但技术上讲求每一寸空间都不差毫厘,整个《盛世和平大牌坊》上百个部件,大到几米,小至几毫米,全部采用榫卯结构,刘鹏在古法技艺兴衰边缘坚守着。
匠心存续,一丝不苟坚守古法技艺传承
与石头对话,让石头发光,汉白玉冰冷的质感在刘鹏的匠心烘托下变得温暖,他的作品颠覆了人们对汉白玉沙涩的传统印象,作品《汉白玉综合装饰》系列,利用汉白玉白如纸,质如瓷和可渗染等特点对汉白玉雕件进行烤花、染色,完美的结合了中国经典传统文化的陶瓷、国画、书法纸墨等特点,在人类史上首创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。从宏观到微观,不仅是创作思路的改变,更是对汉白玉加工技艺的探索。一件件妙不可言的作品,正通过刘鹏的一双巧手、一颗匠心存续着,流传着。
2000年,为了弘扬和发展汉白玉文化,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,刘鹏创办了北京石窝雕塑艺术学校。20多年来北京市政府不仅免费帮助刘鹏建设了学校的教学楼,还帮助刘鹏完成大师工作室的建设,未来还将帮他建造汉白玉展览馆。刘鹏也用实际行动回馈着北京的帮助,20多年来,石窝雕塑艺术学校累计培养了2000多名汉白玉雕刻人才,让这门古老的艺术,重新焕发新的生命。
在宽约几厘米的汉白玉上刻字,考验工匠师傅的眼力、手力、心力,少一不留神就会前功尽弃。误差要控制在以毫米为单位。即将参展的石雕作品《盛世和平大牌坊》到了刻字的最后阶段,对于上面雕刻的文字,刘鹏更加谨慎,他知道这些文字不仅要美观而且不能出错,一旦出错,整个工序都要重新来过,所以刘鹏一直反复练习。
随着每一个部件的完工,刘鹏要和学生们连夜把《盛世和平大牌坊》进行最后的组装,历时两年多的作品,终于将在今晚展现在我们面前。
在北京雕塑艺术学校有个传统,每个月徒弟们会和师父师母一起吃顿饭,聊聊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惑,而这个月的这顿饭也成为了给师父刘鹏的践行饭。在和徒弟们的聊天中不难看出,他们很喜欢在这里生活,刘鹏和爱人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。一雕一刻中传递的不单单是一种手艺,更是一种情意。
刘鹏,一位汉白玉雕刻匠人,他是幸运的,就像他的作品《凤梧地》所表达的,在北京他找到了自己梦想的栖息之地,他是幸福的,因为背后有一群人在紧紧追随,23年,刘鹏伴随着叮叮当当的刻石声和霎时飞起的石渣,靠着双手把汉白玉变成了会说话的石头,让汉白玉再一次从记忆中渐渐走进生活。
6月21日22:50,敬请锁定北京卫视《为你喝彩》,让我们一起聆听雕刻匠人刘鹏与汉白玉石这场平和且安静的对话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