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刘天华(中国人民大学博士、清华大学博士后);鲁晓波(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、博导)岩画是崖画和岩刻艺术的统称,它们作为见证古代历史变迁与人类智慧的文化坐标,以无声的图像历经沧桑、跨越时空,是一种超越民族与地区的世界性语言。中国境内的岩画数量众多、分布广泛且内涵丰富,不仅在线条与图像中呈现出独特美感,同时,其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思维符码也体现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、源远流长、多元融合的演进格局。“逝去的人们已经沉默,然而岩石还会说话”,在缺乏文字可考的年代,岩画不仅具有美术史学的意义与价值,同时,作为一种可视的“崖上文字”,岩画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,传递着丰富的文化、艺术与历史价值。基于此,对岩画的研究与保护,是解读中华文化基因、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途径,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增强文化自信的迫切需要,也是从纵向延展中华文明,进一步提升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重要举措。
中华灿烂文明起源的见证
(资料图)
在中国,早在公元5世纪,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已经在《水经注》中对中国的岩画进行了多处记载。20世纪50年代以来,我国一批考古学家、地理学家开始对岩画进行大规模的发现与记录。岩画是不可移动的文物,是最古老的文明痕迹,蕴藏着人类初始的审美理想。中国岩画彰显着古人的审美观点与艺术理想,体现出自古以来民族地区质朴、原始、丰富多彩的游牧狩猎、原始信仰、祭祀崇拜、社会生活面貌,对中国早期造型艺术的研究亦具有重要价值。尤其是以崖画为主的北方地区岩画,记载了我国原始时期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初面貌,生动而深刻地体现出人类早期的生活图景和社会生产状况。岩画与生态环境交相辉映,形成生态叙事,最终达到古人所言天人合一、生生不息的境界。
我国的岩画从艺术特征上看,多以现实手法为主,兼顾抽象性与装饰性。大部分的岩画艺术,无论是从图像本身的题材与内容,或是图像的涂抹与凿刻手法,均力求以简洁流畅的线条传达真实,因此,相较西方的岩画,中国的岩画在表现手法上更为奔放自如,妙趣横生,同时真实地对动物、植物、人类及图腾进行描绘,创造出了具有东方审美的特质,表达出我国早期民族艺术的高超一面。
从中国岩画的内容与题材上看,在甲骨文尚未出现之前,中国古人以图像为文本,以岩画为书库,在祖国大地上留下了早期文明的痕迹,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演变史。具体而言,中国岩画涉及社会生活、宗教信仰、经济生产等方方面面。以甘肃景泰岩画为例,其中所体现的太阳神鸟形象造型生动,表达了《山海经》之前古人对神话生活与神灵崇拜的充分想象,而这一形象的出现,之后又能在三星堆遗址出土太阳神鸟中看到某种关联性,由此可见岩画所体现出的文明融合度与关联性。
中国岩画是古代艺术与文化的智慧结晶,其古朴稚拙的形象、粗放简率的风格,也表现出强烈而独特的现代装饰性与审美性,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智慧宝库与艺术源泉,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发生、创作与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养料。此外,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,研究岩画亦是研究我国字画同源、探索中国文字如何从图像转化为文字的重要佐证,为中国文字的嬗变与创新研究提供思维理念和文化模式。
总体而言,我国的岩画具有多元的图式语言、丰富的民族内涵以及更为融入环境的情景体现。同时,我国岩画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符号与文字的呼应,从象形文字的角度而言,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视觉审美。更为重要的是,在文字缺失的时代,岩画的审美理想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社会生活的想象与创造,也延续了丰富的文化历史脉络,体现出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灿烂图景。
大数据时代的保护与传承
当前,中国岩画虽已有许多学者与机构在传承与保护方面作出了贡献,但仍有极大的完善与丰富空间。中国岩画具有发现晚、岩群多、研究浅、保护弱的四大现状特征。南朝齐梁时期绘画理论家谢赫在《画品》中有言:“图绘者,莫不明劝诫,著升沉,千载寂寥,披图可鉴。”中国岩画的价值与意义已经超越了艺术与文化的本身,成为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例证,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。故此,中国岩画的保护与传承亟待跟进。
就全球来看,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全面到来,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已成为趋势。中国岩画光辉灿烂,独具风格,具有重大的历史、文化及艺术价值,是见证中华文明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。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提高,中国可以在岩画的保护与传承上采用新技术、新手段,进一步取得崭新而显著的效果。故此,笔者呼吁通过多项最新数字技术,建立健全岩画的大数据智库,这对当下以及后世均具有深远意义。
与此同时,除了实地调研、就地保护之外,在未来要将岩画的智慧成果转化于民。希望可以建立一批以数字岩画为代表的博物馆、美术馆,推动岩画的社会美育,带动岩画的文旅产业,为文化经济发展赋能。
以岩画为代表的考古研究,不仅具有传统考古学的现实意义,同时亦是从图像学进行的美学考古。岩画作为整个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一脉,或能成为破译中国史前文明的关键密码。当前,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、形成、发展的历史脉络,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,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,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。与此同时,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,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,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。“宣物莫大于言,存形莫善于画。”对我国岩画艺术的文明探源以及发现、研究与保护,是对早期中国文明路径的挖掘与探索,是可能对中华文明历史向前推进作出贡献的重要图像及智力支撑。
记言于书,存形绘画,妙作入神,千载灿烂。我们要积极努力,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岩画“活起来”,使怀抱着岁月秘密的瑰宝“火起来”。本立而干生,干壮则枝茂,构筑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复兴的血脉,世世代代,绵延不息。当下岩画研究的重中之重,是以中国文明探源的视域关注岩画自古至今的重要价值,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理念和方法论出发,通过对岩画的传承保护,进而向世界进一步传达中国文化自信的一面,最终推动中国岩画与世界岩画接轨,将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推向世界,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岩画生态,在全世界展现中国岩画的独特魅力。
《光明日报》( 2023年06月04日11版)